您可以输入30

债券

您所在的位置:
信用违约风险上升央行中短期工具趋常态
 

  受银行季末考核影响,6月份是每年传统流动性紧张时点,而今年又叠加MPA(宏观审慎评估)实施与美联储加息外部干扰增强,在短期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央行亦出手确保中期资金供给,中短期操作常态化亦强化了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基调。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当前信用违约风险上升、监管层推进金融系统去杠杆的局面下,中短期货币政策工具更加常态化也有助于维稳流动性。

  “中短期工具常态化有望成趋势,也是对我们之前提出的‘精准滴灌’观点的延伸,能够在尽量避免总量型宽松的同时较好地配合防范风险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报告称。

  国内投行--中金公司的固收团队亦分析称,目前公开市场逆回购已常态化操作,但中期资金面仍受到较多因素影响,尚缺乏对中期波动进行灵活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金并认为,如果后续常态化开展MLF询量操作,将有助于央行及时把握资金面情况,进行更灵活和更有针对性地中期资金投放,平滑中期层面资金面波动与及时弥补基础货币缺口。

  央行行长助理殷勇日前表示,中国经济目前还处在一个中高速增长水平,通货膨胀还处在平均水平。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工具、准备金率都有正常调节空间,央行没有进行量化宽松。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回旋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不过稳健性是当前中国央行追求的货币政策目标。

  而在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看来,目前基础货币缺口较大,仅依靠公开市场和MLF操作难以弥补,年内降准概率仍在。

  “目前基础货币的缺口是比较大的,因为前期外占的收缩呀或者货币乘数的变化,央行年内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他说,“但全年来看,是不是完全能够依赖公开市场操作这样滚动下去,其实也是有问题的。”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撰写工作论文更新今年宏观经济年度指标预测称,维持全年GDP增速为6.8%的基准预测不变,CPI涨幅预测则上调至2.4%。

  去年6月25日,央行为稳定半年末的短期流动性,再度重启逆回购,随后逆回购一直延续例行操作,12月31日暂停一次后又恢复。自今年春节前起,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加密至每个工作日均可进行,除3月初降准后有两日暂停操作外,其余均正常进行。

  春节前一段时间,央行逆回购操作以14天和28天期为主,利率分别为2.40%和2.60%;春节后则仅进行七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持平于2.25%。

  除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外,中国央行在2014年三季度还创设并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对象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

  此外,2014年4月央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并在2015年10月将PSL对象在此前国开行基础上,新增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主要用于支持三家政策性银行发放棚改贷款等。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和讯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