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债券

您所在的位置:
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货币金融环境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投资增长加快,企业效益改善,但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如是判断。

  在谈到下一阶段政策思路时,报告明确,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基调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旧复杂。面对这一态势,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微调,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近期,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日前公布的一季度各项经济金融数据总体向好。但也有专家提示,我国当前经济基础仍不稳固,物价水平有所回升,部分城市房价出现快速上涨,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当前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前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综合发力的结果。在经济艰难转型的时候,宏观要稳、微观要活,此次报告重申要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昆仑银行战略投资与发展部总经理助理李建军表示。

  李建军认为,未来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在具体施策中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

  “要实现全年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还需要各项政策继续配合,因此未来货币政策在维持稳健的过程中以及实际操作层面将更多地表现为与积极财政政策共同发力。”来自招商证券的业内人士表示。

  “中性适度”内涵丰富“此次报告中"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表述尤其引人关注。”李建军表示,“"中性适度"这一表述内涵十分丰富。”

  在李建军看来,报告强调“中性适度”至少有三层考量:首先,这是对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准确把握和政策预期;其次,中性适度意味着货币政策并不会偏向宽松或者紧缩,但同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此外,“中性适度”也意味着相机抉择,意味着未来政策具有灵活度,也就是说会随着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节,这个过程是动态而非固定的。

  “‘中性适度’体现了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从数量看,今年M2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目标均为13%左右,围绕这个目标基本可以满足实体经济对货币和融资的需求;从价格看,将货币市场利率和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保持在合理稳定水平,与货币信贷规模保持匹配,既可以降低投融资成本,鼓励投资和消费,又可以避免利率过低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采访中,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他表示,下一阶段,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述招商证券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央行在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明确“中性适度”是全面考量了各种因素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引导利率平稳、维持汇率稳定等多重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的体现。“中性适度”必须要满足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正常需求,同时兼顾长远。总之,“中性适度”就是要确保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运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效果。

  “中性适度”下的政策选择“中性适度”意味着怎样的政策选择和搭配?就此,李建军认为,“中性适度”意味着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强刺激,只要未来经济不出现超预期下行,货币政策更有可能在目前基础上进行微调,而非大规模放松或收缩。

  此外,“中性适度”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还将继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是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现实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该机制有利于提高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从制度上保障央行能够及时应对多种因素可能对流动性造成的冲击,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该机制也有利于强化央行的利率信号,进一步提高政策传导效率。就此,有关专家认为,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或许意味着以此为主导的调控模式将是新常态。

  报告还就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六方面。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国证券报
【关闭窗口】